再看巴菲特傳1-【紀律與安定】

最近練習看書的速度, 越來越慢. 為求細膩, 部份閱讀完畢, 就寫成心得. 同時偏重實行方法, 而非純理論.
巴菲特的早期, 亦即創私募基金以前, 有什麼特色呢?
最鮮明的特色, 大概是極早的創業史. 12歲, 國一, 已經聘僱數名員工作高爾夫球回收事業. 15歲, 高一, 創彈珠檯企業, 聘雇工程師一名, 月入合今日的六萬台幣. 高中畢業前, 已經閱畢100本商業書籍. 其他販賣可樂, 兼差五六份送報等等, 就不贅述了.
這段經歷能給我們什麼啟發?
我認為第一, 是在當我們看到巴菲特第二, 歐洲巴菲特, 甚至女版巴菲特時, 必須要謹慎於他們有沒有這麼長, 強度甚高的累積? 是否因此而值得我們學習?
其二是自身在累積的過程, 甚至要求投資報酬率, 不用太強求追隨巴菲特, 因為你的起點, 已經落後二十年以上, 後面也相當可能更加落後.
其三是及早創業吧! 看人做事業, 畢竟和自己做事業不同.
第二個啟發, 是大師加持.
19歲巴菲特遇到葛拉漢, 或許類似奈特遇到鞋癡教練, 喬丹遇到禪師教練, 費德勒遇到山普拉斯, 陳水扁遇見李登輝(?)那樣.
觀察各行業宗師級的人物, 多半有前一代的宗師加持, 少數沒有, 比如舒茲.
我認為明師是可遇不可求, 但至少要懷有這個希望, 而慎選學習對象.
[紀律與安定]
其實我更想講的, 是作者Lowenstein對巴菲特的觀察.
他認為巴菲特的成就, 乃是來自discipline, patience, rationality, 紀律, 安定, 理性.
這點可以從葛拉漢認為”市場先生給予價值投資者優勢”, 以及巴菲特名句”別人貪婪你恐懼”中, 得到證實.
紀律, 是後兩者的應用.
理性, 我們在前兩篇文章提到過, 去除貪婪, 恐懼, 失落和錯過, 大體上就讓情緒安定下來.
這邊我想說耐性.
這麼多年來, 一直在我紀律榜上排前兩名, 卻只能偶爾成功實踐的, 一是少看新聞, 二是少看股價.
先說為什麼這兩件事這麼重要.
我假定你投資的眼光和市場先生不同, 相對長一點. 你所等待的, 或者一個新產品, 新技術的研發成功, 或者新市場的發酵, 需要時間, 假定六個月到十年, 比如台積電等英特爾訂單, 等5G長期應用普及.
那麽你每看一次新聞, 意味著你正與你的投資信念相悖. 而會讓你做這個動作, 多半是無聊或不安的緣故.
無聊的背後, 是對於當下的不滿, 也就是沒事可做, 想要更多. 也就是貪婪. 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看新聞, 當下的呼吸, 多半是亂的. 因為貪婪.
貪婪就往市場先生的道去了.
看股價又更可畏一點, 除了無聊, 不是貪婪, 就是不安.
一年半載才會實現的獲利, 今天上漲, 就可以實現快樂. 希望短期快樂的心, 剛好就是市場先生的心.
又實務上, 假定今天市場就把一年的漲幅, 如50%, 都漲得差不多了, 這僅代表著未來一年, 你多數時間在承受下跌的痛苦. 心理學已經證實, 失去的痛苦大於快樂. 是以看短期股價, 幾乎注定要長期痛苦.
也有可能看新聞或是股價, 不因為貪婪, 而是因為害怕持股下跌. 那就更辛苦了, 意味你必須承受一年左右的恐懼. 這你就是市場先生本人.
解決之道是什麼?
最終我發現, 仍要從紀律著手.
把手機藏在一個最高最難拿到的地方. 或者請家人把它藏起來.
也把會讓你不安的持股通通賣掉.
經過練習, 或者最高明的人, 則不須戒律, 直接專注在閱讀, 學習, 經營企業的快樂之中.
*講多了心理. 喜歡基本面的人, 不妨看看這份艾克森石油的能源展望. 其中對人口, 需求, 環保的變遷, 都有很棒而長遠的整理. 食品產業要吃食用油, 汽車房屋產業要用鋼鐵銅鉛, 都和石油供需, 有長遠無法脫勾的關係.
文章來源 Peter只談基本面

發表迴響

Up ↑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