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菲特傳的第二段. 都是老生常談了.
新的ㄧ年, 還是常常要談, 常常要練.
[成就之後?]
第一個職業的十年, 若分成兩個五年來看, 巴菲特的資產, 從現值新台幣的兩億, 成長到二十億, 然後到兩百億. 十年總報酬率約為十倍, 相當於每五年成長三倍. 意味巴菲特有一半的規模, 和相當多的時間運用, 來自籌資. 尤其在第二個五年, 建立成績以後, 資金源源不絕的流入. 值得留意的是, 他頭兩年的成績並不好, 前五年的總和成績, 也有一點小bug:
道瓊的報酬是70%, 他的成績是210%, 每年只贏一些(11%vs25%), 但因為複利曲線是拋物線向上, 而人的腦袋, 是偏向線性的, 因此在大腦看來, 贏很多. 我認為商業世界也是一樣的, 最好的事業, 長期看來都是複利, 拋物線向上.
–
*如果你擁有120億資產, 極為優異的投資績效, 你的思考會是什麼?
或者你的目標小一點, 擁有1億資產和績效, 你的思考會是什麼?
我認為這是這個十年段落, 最值得闔上書, 想一想的問題.
[不純粹以報酬衡量的可能]
以往我看到這段, 總認為巴菲特選擇把公司關掉, 是市場過熱, 找不到投資對象的緣故. 魯恩斯坦的書裡, 摘要了很多當時巴菲特的談話和書信, 看來關閉公司更大的動機是: 想做市場競逐, 純粹以金錢報酬衡量以外的事. 他接受記者採訪, 認為自己若非經營事業, 就是公益. 此時, 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身心, 不如年經時, 可以催到極限; 同時外在的市況, 即共同基金狂潮, 瘋狂的go-go years, 想來也促使他反思.
這種轉向, 讓我想到一些優異的投資同業.
也讓我想到廚師江振誠在紀錄片”初心”裡, 記錄了他關閉米其林二星餐廳的經過. 其中最令我反芻的一句話, 是閉幕的那一天, 他老婆哭慘了. 他說, “為什麼你讓它變成最難過的一天. 這是我最驕傲的一天”.
類似的十年轉型, 在星巴克舒茲, 或說在所有優異企業主身上, 都可以看得到. 不只是因為外在商業環境在改變, 組織要改造, 其實企業家的身心能耐, 狀態, 至少每十年, 也都會改變. (黃帝內經敘述人的身體改變, 是以每八年一輪來計算的.)
轉不上去的人, 或者離開事業, 或者事業走下坡.
轉得上去的人, 都做了什麼?
–
捨離過去, 重新梳理自我價值, 歸零出發. 在組織上, 與合夥人, 團隊, 也做類似的梳理.
重新傾聽消費者. 尤其面對日益擴大的客群, 和隨時代改變的需求, 口味.
*想來想去, 其實也就這兩件事.
–
此時, 巴菲特的規模和信譽, 經驗, 已經可以讓他撬動一家兩百億台幣營業額的企業(波克夏紡織), 如果你想到前一個他積極整頓的公司, 是僅有兩億營業額的Dempster, 就能感受到差異. 九萬員工, 面對低價競爭, 如何轉型?
另外, 若你讀了此後巴菲特的股東信, 應能明顯感到, 教育和分享的意味, 濃厚了起來. 轉型事業型投資後, 巴菲特不再收取報酬20%的佣金, 因而個人總資產, 佔全體企業的比重, 就從30%, 慢慢下滑. 這也有分享和普惠公益的意味.
[變來變去, 什麼是不變的?]
這只是他的第一次轉型, 或者若計算離開葛拉漢, 自創公司, 是第二次轉型, 以後還有第三四五六七次. 同樣能做六十年長跑的人, 李嘉誠和張忠謀, 應都有類似的持續轉變.
先前提到過, 家得寶的Bernie, 忍二三十年, 做難做的事, 多品類, 低毛利, 親切服務, 已經難得. 五六十年, 要做許多更難的事, 那個動力是什麼?
*其實我已經在前些時候的文章提到過, 但我認為這是第二個值得我們闔上書本, 一再反問自己的問題.
[善的各種樣子]
這裡有一個子題, 除了想不想, 能不能, 對企業家也很重要.
Nike, Starbucks的消費者是年輕的, 經營者到了七八十歲, 應該很難繼續跟上年輕人的步調. 是以舒茲, 奈特必須退休. 我們學投資的人, 很幸運, 若想要, 做個六七十年, 不是問題.
但賈伯斯說得好, 長度不是衡量生命的標準. 喬丹只打了十幾年, 老虎伍茲也是, 但人們會記住, 會持續受到激勵. 賽跑有短跑, 中距離, 長跑, 有沒有在所在的時空之中, 盡全力的做, 或許是更可靠的標準.
[一條善的長河]
巴菲特一點也不孤單.
波克夏有船運轉紡織, 紡織轉人造纖維, 長達一百五十年, 三次以上, 由優秀創業家主導, 大轉型的歷史.
巴菲特祖上的零售事業, 經一百年, 三代創業家的數次轉型, 總是把握住了簡樸經營的精神, 恰好在接手波克夏的那一年, 停業了.
當葛拉漢的價值投資, 與波克夏的紡織工藝, 巴菲特氏簡樸精神, 三股力量匯集一起, 長達五十年的驚人事業即將開展.
–
佛教有一個傳統, 一位羅漢過世時, 總是會留下同樣一句話:
“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.”
我認為用在這裡很貼切: 典範已經樹立了, 想做的, 都做到了, 後面會怎樣, 就交給後來的人吧.
*練習應該是每天靜下來歸零, 然後看看自己是誰
資料來源:peter只看基本面
發表迴響